我的这部小说取了个莫名其妙的书名:《盗火摘星》。这来自于我高中时候读到过的一句话:“某个人被自己心里的火烧死了,目击者证明,这是他们见过最美丽的火灾。”
青春期的时候,坐在课堂里神游,脑子里经常有些乱七八糟的念头。少年的心就像是一团火,它不甘心在寂静的岁月里化为灰烬,它一次次地燃烧起来,渴望着一些不凡,渴望着创造出一些值得铭记的片段。
那时候的我渐渐跳脱出玛丽苏偶像剧的“低级趣味”,转而爱上了TVB商战权谋剧。家族争产、阴谋算计,天之骄子与小人物的爱恨交杂……实在是太有趣了。但与此同时,我又受不了港剧必备的老头老太太买菜爬山等画面,便总想着:我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自己的世界观呢?在我的那个宇宙里,既有韩剧和台湾偶像剧的青春靓丽,又有港剧的冷静专业、世情复杂?
于是,在高中的课堂上,在无数个复习到心累的晚自习里,我拿着我的笔记本,天马行空地写下了这样一个大纲。
一群性格背景各异的人,在十五六岁的高中时代相遇,之后各自进入大学和职场,卷进勾心斗角的商战、挖掘出深藏已久的身世之谜……这个故事没有中心思想,它就是一部纯粹的群像戏,所有的人情拉扯和恋爱修罗场,便是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。
作为这样一个世界的造物主,我很快乐。
这个宇宙里的人物原型,多来自于我高中时代的旧相识。
整个高三晚自习,我都想着,等进大学以后有充足的闲时间就好了,到时候我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。
当年的我有很多的想法和灵感,大纲像一团乱麻似的铺开,夹杂着无数让我自己心动的狗血桥段。但那时候我根本没怎么见识过外面的世界,想象中的留学、职场、旅行,更多只是一个个概念化的符号。当我进了大学,真的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,我才发现自己见识短浅、笔力不济,根本没办法把这个想象中的故事写出来。
十八岁时试着写了一个不知所云(值得销毁)的版本,认清了自己的局限,于是搁笔了。
我的大学生活沉闷无聊至极,几乎要扼杀掉我全部的热情和创造力。那时候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是段誉的六脉神剑,自己也不知道能量从何而来,只知道它有时力大无穷,有时却乏善可陈。
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后,我中断了许久不再写长篇小说,大学毕业后开始时不时写一些小短篇练手。直到2019年入职了稳定的工作,抛开压力,才立下“一年一部长篇小说”的flag。
第一年,我写的那部八万字小说《月桂树》其实不太像小说,更多是在讲道理,情感和想象力上都放不开。到了第二年,我终于鼓起勇气重拾了高中时写的这个大纲——当年的手稿都在国内,只能全凭记忆重建,还有依靠我从高中到现在的好闺蜜老赵来帮我一点点审核复盘。
当年那个野心勃勃的大纲实在太庞大,于是我把它拆分成两半,先着重写了其中的四位女主角。第一次试着写群像戏,还是这样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,我便用了切换视角的方式,均匀地给四位女主角分配篇幅。这样切换视角,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:进入每个女主角的部分时,作者也会切换语言习惯,像是在不同的人格和画风之间跳跃——这是非常有趣的体验。
写这个故事,也是建立起整个世界观的过程。
这部小说里的四位女主角,有文静内敛的集团千金,有艳若桃李的话题女王,有头脑混沌的花痴少女,有柔弱胆小的绿茶美人——开篇时看上去较为圆满的人,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磨损和妥协,开篇时较为卑微的人,在成长过程中则经历了开疆拓土的蜕变。
这里面的人情世故都很理想化:反派都坏得有凭有据有逻辑,主人公之间的感情都真挚纯粹。我着意于撇开现实的惨淡,不想复刻现实世界的混乱邪恶,只想塑造一个浪漫化的世界。
故事的设定建立在某个架空的现代大都市,在衣香鬓影、觥筹交错的“上流社会”圈子里发生的爱恨情仇。主人公当中,有原本出生在这个圈子里的席家、颜家、刘家、赵家的后代,有作为外来入侵者的反派闻家,还有与这些人爱恨交缠的挚友亲朋。
很有趣的是,我高中时候写的大纲感情线,并不是小说中呈现的这个样子。甚至有些人物关系,是在这部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,自然而然发生的——在大纲里,有两个角色甚至互不相识、各有各的感情线和归宿,然而在真正写小说的过程中,不知为什么,他们原本设定的感情线越来越不合适,然后他们就宿命般的相遇了(猜猜是谁和谁?)。
另外,我高中时候想象的结局非常凄惨。那时候深受青春文学作品的荼毒,总觉得到结局的时候要来个主人公大屠杀,才算得上轰轰烈烈。因此,作为这个宇宙主线人物的三兄妹,在原大纲里,一个车祸、一个绝症、一个遇上火灾……都是非常闹心的结局。
这部小说写到半途,虽然知道是自己虚构的理想化世界,但仍然情不自禁地融入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。人类的情感层次这样复杂,在一桩桩考验下悄无声息地成熟蜕变,原本就比遭遇某个意外事故而身亡,要深刻动人得多了。所以我决定让我的主人公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下去,用一种更合理和美好的方式,完成属于他们的“轰轰烈烈”。
放任角色自由生长,便是这样有意思的事。
角色的成长,也是我自己的成长。
这部小说是从2020年年初开始写,2020年4月开始发连载,2022年的大年初一发布了最后一篇番外的最后一章节——前后差不多历时两年,总共发布200个章节,定稿约80万字(删改约30万字)。
用我朋友的话来说:写这个小说的时间,都能读完一个研究生了。
然而这才完成了一半的世界观。
为了我的身心健康,余下的另一半暂时不写了。长篇连载太耗费心神,需要好好调养一下,2022年的长篇flag可以考虑继续写个轻巧的10万字,等养精蓄锐之后再回到这个宇宙。
2020年捡起这个小说来写的动力很简单:这本质上是个狗血偶像剧,再不写的话我都快30岁了!虽然拖了两年,好歹也赶在29岁的时候完成了它。等30岁以后再写姊妹篇,便要转换主题和风格,呈现出一个更成熟厚重的故事了(所以把纯粹简单的人物都放在这一册,把勾心斗角的主战场人物们都留到了姊妹篇里做主人公)。
我也知道,这种切换视角、构建群像的写法,完全不是现在流行的叙事方式。我当然也知道什么样的小说更易于传播和卖版权。我这个故事就是着重于阅读文字本身的乐趣,于许多其他载体都不太合适——或许它可以构建成一个多线的恋爱养成游戏,让玩家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攻略对象,走出不同的修罗场和支线剧情。等以后把整个世界观构建出来了,我也许可以试试看。
以前听一个网文作者说,写作者的想象力在于,他们看到的是和常人不一样的世界——例如常人看到空中有一片羽毛在飞,写作者看到的是羽毛背后有一个小天使在吹。
我从小就有这样的感觉:自己遇见的人、经历的事,似乎只要经过一番洗涤和美化,便有成为传奇的可能性。例如看到弹钢琴的少年,我会想象他在富丽堂皇的宴会厅里演奏;例如看到迟到被训斥的少年,我会想象他有个破碎的家庭、他在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抵抗着一切的规则……许多的小说素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吉光片羽,而现实生活中的经历,在我的回忆和感受里都成了Augmented Reality,放大美化后的现实。
所以在我的小说里,或许你们可以感觉到我夹带私货,在借着主人公的躯壳细细抚摸体会那个虚构的世界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终日在家不想出门,却始终觉得内心充盈——因为从情感上,我一直都在时间和空间里旅行,无远弗届。
在上半部彻底杀青之际,我要特别鸣谢总制片人老赵——是她不厌其烦地帮我审稿、陪我讨论和完善设定,这才有了这个故事的诞生,不然它肯定撑不到完结。
也要感谢陪伴我整个连载过程的读者朋友,每条留言我都有认真看,有的留言甚至对后续剧情产生了影响。你们的真实反馈,对剧情的讨论(无论是喜欢还是讨厌里面的人物)都是对作者最好的鼓励。
还要感谢每个被我拿来当原型的老朋友,无论现在是否还有联系,和你们的交集都曾照亮过我的青春。不过,假如你们不幸看到了这部小说,请不要特意来告诉我,这会让我很尴尬。
最后,如果是读完了全文的朋友:不妨猜猜姊妹篇的四位男主角和四位女主角分别是谁?
Leave a Reply